首页 | 热闻 | 国闻 | 油画 | 书法 | 工艺 | 摄影 | 篆刻 | 鉴赏 | 收藏 | 版画 | 紫砂 | 民间 |
推动职业“陪诊师”行业规范化势在必行

发稿时间:2023-08-10 14:59:42 来源: 中工网


(相关资料图)

数据显示,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.9亿。老人对生活照料、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,但子女工作忙碌,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。在此背景下,“陪诊师”在各大城市悄然“兴起”。他们小到为患者取号、陪同候诊、与医生沟通、交钱拿药,大到跨城市问诊……职业“陪诊师”几乎可以包揽病人看病的一切准备工作。

医院“陪诊师”的出现,既满足了一些病患的就医就诊等需求,降低了医疗成本,让患者得到温暖,同时也细分了就业新渠道,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需要,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医院医疗秩序,提升了医院医疗资源效能的发挥,可谓是一举多得。

当下,市场需求与市场发展一片蓝海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2022年有2.6万人次通过该平台搜索“陪诊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电商平台上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,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。

然而,与这些红火的场面和职业前景相比,到目前为止,“陪诊师”这一职业尚未被录入人社部发布的《国家职业分类大典(2022年版)》中。不仅如此,行业内陪诊人员的专业规范、收费标准也未出现统一要求。而在服务模式上,有个人陪诊,也有机构组织,直接上岗的成本、门槛较低,服务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。而就实际来看,专业的“陪诊师”应具备一定的医疗等专业素养,同时要有一定的医疗资源等。这样,病患有就诊和陪诊等服务需求时,才能得到良好服务。

此外,陪诊也面临着一定的潜在风险隐患。如陪诊过程中遇到病患突发意外,发生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时双方责任如何界定等,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范。虽然现在已有部分陪诊机构开始采取规避风险的做法,如在开展陪诊时明确说明“80岁以上老人及临产孕妇还须一名家属陪同”等,但对于个体“陪诊师”,并没有相关的明确避险或承担责任的明确约定,一旦产生纠纷将会较为麻烦,“陪诊师”个人和患者的权益都难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。

不管是引导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,满足病患、从业者的各自需求,还是确保陪诊过程中各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,都是时候对“陪诊师”这一职业和行业进行全面规范了。

一方面,纳入新职业分类。与时俱进审慎细密的调查研究,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将“陪诊师”等纳入最新的细分职业种类当中,便于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引导;另一方面,明确准入门槛。建立机构或人员的备案登记制度,鼓励服务人员考取《养老护理(医疗照护)技能水平评价证明》等职业证照,确保这一行业的服务有基本技能素养保障。(余明辉)

来源:中国妇女报

标签:

责任编辑:mb01
广告服务

推荐

回放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