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 热闻 | 国闻 | 油画 | 书法 | 工艺 | 摄影 | 篆刻 | 鉴赏 | 收藏 | 版画 | 紫砂 | 民间 |
温州人为何特别能抱团?

发稿时间:2023-07-29 11:12:32 来源: 温州三十六坊

温州地域文化性格中,有一种强烈的“抱团”意识。抱团与敢为人先、创业创新等关键词一起,被视作温州人精神的重要标签。  温州人善于抱团合作。从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温州商会,到温州企业抱团出海拓市场、抢订单,温州被誉为在外“最团结”的城市。

温州人为何“爱抱团”?如果去追溯温州人抱团的历史渊源,你会发现早在千年前,“抱团”就已深植于温州人的文化基因中。  温州人的抱团文化基因,早在宋代就已有鲜明的表现。本期,小编带您了解,宋代温州人有多抱团。


【资料图】

抱团做学问:永嘉学者“连袂成帷”

《宋元学案》卷三二说:“乾、淳之间,永嘉学者连袂成帷。”

《宋元学案》

“连袂成帷”,指众人把衣袖连起来像帐幕。用这个词来形容南宋乾道、淳熙(1165-1189)年间,温州学者人数多、能抱团,可谓贴切。

永嘉学派馆

温州僻处东南一隅、远离京师,加上交通不便,唐代之前未能进入王朝国家“精英文化”层面。温州学者的抱团意识,在北宋“元丰九先生”身上开始初现雏形。元丰年间(1078—1085),周行己、许景衡等九人去汴京太学学习,研究“伊洛之学”,史称“元丰九先生”。从他们开始,以永嘉(温州)地域命名的文化人群体,逐渐被世人所熟知。

到南宋乾、淳之间,“永嘉学派”崛起,成为和朱熹道学、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。永嘉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多为永嘉(今温州地区)人而得名,他们的文集中常可见“吾乡”“吾州”之辞,对温州文化的地域自豪感跃然纸上。他们抱团做学问,注重“事功”,致力探究制度变革以求改善民生、最终实现富国强兵。

研究成果之余,当时的学者纷纷抱团共同出版学术刊物。如题为王十朋纂集的《东坡诗集注》,从成书到明代,一直是版本众多的畅销书。全书共二十五卷,以分类编次和汇注百家为特点,全书注释者共96人,其中就有22名温州人。学者认为,此书应当是由王十朋出面,将亲友、同学诗注整合汇集而成。另一个典型例子是乐清人王与之撰《周礼订义》80卷。温州学者研究《周礼》者众多,王与之主持编撰采用32家学人注说,其中温州学者有薛季宣、陈傅良、郑伯熊等11家,被誉为宋代完整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集解体《周礼》学著作。

抱团闯科场:庆元党禁中的“温州帮”

温州学者在科场上也体现出抱团文化。南宋温州走出5位文科状元、9名“省元”、一千多名进士,“省元”人数高居全国第一,状元数量和进士登科数都位列全省第一、全国第二。

陈傅良纪念馆中陈傅良像

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、叶适,都擅长“场屋文字”,年轻时都教书授徒,从者数百人。《宋史》记载,宋宁宗庆元二年,吏部尚书说,“叶适《进卷》、陈傅良《待遇集》,士人传诵其文,每用辄效”。“家传人诵,与六经并轶”的“最牛高考宝典”《永嘉先生八面锋》,相传也是两人所著。据不完全统计,陈傅良、叶适门人中就有19人进士登科。

南宋乾道八年(1172),朝廷尚书省礼部张榜公布省试结果,省试前三名全部由温州士人所包揽:蔡幼学高中“省元”,陈傅良和徐谊则分列二、三名。时任温州州学教授的楼钥撰文赞叹这是“一时之盛事”;也有外地官员嫉妒“场屋(考场)之权,尽归三温人”。

“永嘉四灵”之一、诗人徐玑在《黄碧》一诗中写道,“相逢行路客,半是永嘉人”。宋徽宗时期,已有大量温州学子前往开封等地游学,并得到同乡大力帮助。如“皇佑三先生”丁昌期之子丁志夫,就是当年犹如“温州同乡会会长”的存在。丁志夫曾在徽宗朝两任国子监丞,30年间常往来开封和温州之间。很多温州人到了开封就找他,“乡人及四方游旧,疾病死丧急难,皆赖公以济”。但凡温州人去开封,远在家乡的父母妻子都知道,家人只要找到丁志夫就没问题了:“丁公在,庶几无失所也。”

宋宁宗庆元年间,权相韩侂胄为打击政敌,制造“庆元党禁”事件。不但朱熹一派的道学家被归为“伪学逆党”被贬谪,温州人善于抱团也令韩侂胄心存忌惮。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均被列入“逆党”,遭禁的温州人多达9人。

抱团闯商海:“温州漆器”成地方品牌

宋代,温州商人也成团发展,并打造出地方品牌“温州漆器”。

北宋官员程俱曾形容,温州是一个“其货纤靡,其人多贾”的地方。南宋绍兴元年(1131)或稍前,温州设置市舶务以管理海外交通贸易,正式辟为对外通商港口,桅樯林立,商旅云集。

明弘治《温州府志》载:“漆器之类,独出永嘉……于是温之漆器名天下,其初精致之甚,奇彩异制,夺目光烜。”宋代温州漆器手工制造业不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轻工产业,还注重产品质量,在外共同打出“温州”品牌。

南宋戗金仕女庭园消夏图银扣莲瓣形朱漆奁

当时在全国各地的漆器中,只有温州漆器店铺敢冠以“温州”这个地方品牌,并在京城繁华街道开设品牌专卖店。记述北宋都城开封风俗人情的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记载,“南门大街以东,南则唐家金银铺、温州漆器什物铺、大相国寺,直至十三间楼、旧宋门”。在皇城的正门前大街上开设有温州漆器铺,足见温州漆器档次之高。

南宋都城临安(今杭州)城内,则至少有三家以上温州漆器铺,耐得翁的《都城纪胜》就记有“温州漆器铺”,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也记载杭州城里著名的漆铺有“彭家温州漆器铺”等品牌。

北宋识文描金檀木舍利函

温州漆器作坊遍布城区主要街道,特别是在“三十六坊”一带,如百里坊、梯云坊、五马街、城西街、丁字桥、第一桥、信河街。商家注重产品质量,很多漆器都有铭文,冠以“温州**上牢”字样,记载漆器的制作年代、产地和店铺名、工匠名。

此外,温柑、温州蠲纸也是知名地方品牌。温产佳酿亦是声名在外,南宋周密《武林旧事》中收录了54种名酒酒单,温州产的清心堂、丰和春、蒙泉三款酒品牌名列其中。

抱团推南戏:书会才人集体创作

温州是戏曲故里。

南戏是“以歌舞演故事”的中国戏曲,是“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”,深刻影响我国民族戏曲形式的发展,形成戏曲大系。南戏和“永嘉学派”,被民初名士冒广生推崇为温州在南宋文化史上的“二霸”。

2023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首次移步户外,在南戏诞生地温州录制。

南戏于北宋末期出现,又称“戏文”“南曲戏文”“杂剧”等。流传到外地后,冠以地域称“永嘉杂剧”或“温州杂剧”。现存最早的南戏《张协状元》,就是南宋温州九山书会集体创作的。

位于松台广场的九山书会

宋代温州经济文化发达,各行各业从业者往往会形成合作性团体,其中戏曲艺人的团体就叫作“书会”。南宋时期的书会,是职业化的编演团体,其成员被称作“书会先生”,明代又称作“才人”。书会先生各有特长,宋周密《武林旧事》中记载了当时活跃在杭州的六位书会先生及其特长:李霜涯“作赚绝伦”,擅长创作赚曲;李大官人擅长谭词;平江周二郎擅长猢狲戏,各人分工明确,抱团发展。

张协状元剧照

如今列在九山书会名下的戏文有两部,一为《张协状元》,一为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》。除了九山书会,温州还有永嘉书会等职业化编演团体。南戏,是宋代温州人抱团的又一重要形式。

宋代之后,温州人的抱团文化基因不但很好地传承下来,更有了新的发展,如明代的温州书法家现象、清代帮助科举考生的“文成会”等等。

参考材料:

《温州文化的个性》、《永嘉学派的学术品格及其在温州的延续》洪振宁

《“庆元党禁”中的“温州帮”》潘猛补

标签:

责任编辑:mb01
广告服务

推荐

回放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