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 热闻 | 国闻 | 油画 | 书法 | 工艺 | 摄影 | 篆刻 | 鉴赏 | 收藏 | 版画 | 紫砂 | 民间 |
男孩教育最大的成功,是在心中一步步“去妈化”

发稿时间:2023-06-23 17:58:01 来源: 男孩派

#记录童愿成真时刻#


(资料图片)

教会孩子独立,胜过教他当第一。

有远见的父母,都懂得让孩子从我们的生命中逐渐分离出去,而这种分离越早,教育就越成功。

作者 | 可乐妈

前几天,和几个老同学聚会吃饭。

其中一位老友,还带上了她五岁的儿子童童。

但没一会儿,我们就发现:

在黏妈妈这件事上,童童实在是让人有点招架不住。

妈妈要上厕所,童童跟到门口,母子俩一个在里,一个在外,也要扯着喉咙一问一答;

妈妈坐在位子上吃饭,童童紧紧挨着她,一会儿要妈妈倒水,一会儿喊妈妈夹菜,别的阿姨想代劳都没门;

连妈妈起身去倒杯果汁,童童也像个小尾巴一样,跟在她身后,亦步亦趋。

对此,老友苦恼不已:

大家听完,纷纷笑了。

不过笑归笑,我还是安慰她:

就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的:

因此,逐步实现“去妈化”,才是有远见的妈妈在男孩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。

汹涌泛滥的母爱

是困住男孩的牢笼

曾看过一部名为《脐带》的动画短片,虽然只有短短6分钟,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:

因为舍不得跟儿子分开,妈妈阻止了医生剪断母子间脐带的手。

一开始,脐带是妈妈保护儿子的工具:

当儿子踩水坑、乱涂乱画、摆弄插座时,妈妈总能第一时间发现,并通过脐带,将儿子拽回自己的身边。

可渐渐的,这根脐带却越缩越紧,成了剥夺儿子生命力的刑具:

当同龄人自由自在地嬉戏打闹时,因为被妈妈紧握着脐带,儿子只能乖乖待在家中。

当儿子长大后,想要开启新的人生时,妈妈不由分说将儿子从喜欢的女孩身边带走。

失去了自由和选择权的儿子,一点点活成了妈妈的傀儡。

直到有天,妈妈去世了,脐带终于被剪断了,可儿子却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和恐慌中。

毕竟,那份无孔不入的母爱早已困住了他的一生,让他找不到出口。

作家尹建莉曾说过:

不愿退场的妈妈,帮孩子抵挡住了风雨,但也阻隔了成长必需的阳光。

一位妈妈向专家哭诉:“为什么我精心呵护的孩子,如今20多岁了却软弱无能、一事无成?”

专家问她:

妈妈点点头,专家又问:

孩子第一次叠被子,叠得东倒西歪,后来,你是不是都帮他叠好再也没让他动过手?”

妈妈再次承认了。

专家接着问:

妈妈震惊极了,的确如此。

最后,专家严肃地说:

事实上,每个孩子,尤其是男孩的成长,都需要满足两个心理需求:

一个是成就需要,这就要求父母放开手,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,了解世间万物是怎么一回事;

第二个则是优胜需要,孩子只有战胜了父母,才有机会踏入更广阔的天地。

而那些没被满足过这两个需求的孩子,自然也没有乘风直上九万里的勇气。

不断奶的巨婴

注定无法拥有幸福感

在心理学上有个词,叫“断乳”

指的是孩子在成长发育中,逐渐摆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护,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。

而一个人的一生,往往要经历两次断乳:

第一次是生理断乳,断乳后,孩子还是会以依恋的心态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;

第二次则是心理断乳,这意味着一个孩子从幼稚、依赖走向了独立、成熟。

但如果一个孩子成年后,还做不到心理断乳,就会偏向这两个极端。

要么是活成长不大的“巨婴”

比如,最近频频登上热搜的黄子佼。

不久前,有女生匿名爆料,当自己还是17岁的未成年少女时,曾被演艺圈的前辈性骚扰,还拍了裸照。

随后,台湾主持人黄子佼主动出来认领,承认自己性骚扰和拍裸照的事实。

然而,为了转移舆论焦点,从“加害者”变成“受害者”,黄子佼不光大爆圈内人的黑料,还剑指亲生父母:

说自己会出轨,是因为10岁那年,亲眼看到母亲在酒店与别的男人出轨。

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,出了事,第一反应却是把罪责甩锅给父母。

这样的人,就是典型的巨婴。

正如曾奇峰老师说的:

要么是活成麻木的“吸血鬼”

有这样一则新闻:

山东潍坊,一位年过七旬的老阿婆,冒着酷暑,在街头四处奔走。

为的,竟然是给四十岁的儿子找工作。

原来,二十多年来,儿子一直不工作,每天除了睡觉就是打游戏,一直靠着阿婆仅3000元的退休金生活。

平日里,阿婆连肉都舍不得买,还要拨出一部分钱给儿子买游戏装备。

这样的儿子,并非个例。

他们如同跗骨之蛆般,趴在年迈的母亲身上,一次又一次把干瘪的乳房吸出血来。

却始终,无法真正长大。

给男孩最好的爱

就是逐步实现“去妈化”

无论我们如何不舍,孩子总会有长大的那天,他们会松开牵着我们的小手,大踏步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。

而作为妈妈,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,就是慢慢退出他们的人生。

在男孩18岁前,有四个重要时刻,一定要记得“去妈化”:

7岁,生活上“去妈”,学会自理

在综艺《少年说》中,有个男孩吐槽自己每天学习已经够累了,可妈妈还成天让他做家务。

但男孩的妈妈却坚定地表示:

看到这里,不禁要为这位妈妈的育儿观念点赞。

早有研究发现,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,往往对家长的依赖性非常强,长大后,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责任感、意志力薄弱。

俗话说,不自理,难自立。

退出家务,让儿子学会自理,才是帮助他们走向幸福的第一步。

10岁,学习上“去妈”,学会自律

在外人眼中,韩国作家李柳南是一名教育有方的教师,只要是她负责的班级,总能拿到第一名。

但令人意外的是:

这样一个擅长教书育人的妈妈,却养出了一对只知道吃饭、睡觉、打游戏的“废物”子女。

事实上,李柳南的儿子也曾是别人眼中的“完美小孩”:

成绩排名全校前三,有才艺,还是学生干部。

但优秀的背后,却是被妈妈控制着的他律:

从小到大,儿子必须按照李柳南的安排学习,做妈妈要自己做的作业,去妈妈认为好的补习班,读妈妈规定好的书……

然而,被逼出来的自律从来都不是真的自律,当外界的压力消失后,就是坍塌的时刻。

所以,面对孩子的学业,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迫、命令,或是利诱。

而是以身作则,平日里多看书、少玩手机,当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,引导他自己寻找答案。

14岁,社交中“去妈”,学会适应社会

《小王子》中写道:

电视剧《消失的孩子》中,名校出身的袁午却是一个不懂得如何处理各项关系的孩子。

上大学前,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业,妈妈不许袁午交朋友;

到了大学里,妈妈又根据袁午的描述以及自己的第一印象,要他亲近这个,远离那个,甚至手把手教他如何讨好老师、如何应对面试时的问题。

可当妈妈意外去世后,袁午却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:

他胆小、懦弱,不敢跟人打交道。

工作时,连说句话都说不利索,惨遭同事、上司嫌弃。

所以,如果你真的爱孩子,就不要过度干涉他的社交。

而应该尽早教会他适应社会,和与世界相处的各项能力。

这是为人父母的远见,也是不可推脱的责任。

18岁,金钱上“去妈”,学会独立

曾经有媒体采访董明珠:“你给你的儿子留了多少亿的家产?”

没想到,董明珠却掷地有声地说:

而事实,也的确如此。

儿子成年后,董明珠没有给予过他任何特殊待遇:

从政法大学毕业后,儿子没有找老妈接班,而是认认真真地准备法考。

工作多年,一直在外租房住,开着10多万的车,也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他的妈妈是董明珠。

其实,爱孩子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为他们保驾护航一辈子,而是目送着他们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
毕竟,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,唯有父母之爱指向了分离。

越早认识到这点,孩子未来才能飞得越高。

纪录片《狐狸的故事》,讲述了一对相爱的狐狸,是如何孕育下一代,并挨过难熬的冬季的故事。

春天,狐狸妈妈生下了五只可爱的小狐狸。

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,小狐狸们渐渐长大。

直到某个初秋的早晨,狐狸妈妈像往常一样领着孩子们走向了草原的深处。

最终,停在了一块草木茂盛的地方。

妈妈围着孩子们转了两圈,随后,就头也不回地奔向了远方,再也没有回头……

原来,在狐狸的世界里,一旦小狐狸掌握了生存的本领,妈妈就会狠心地将它们“抛弃”,让他们独立生活。

而这,未尝不是一种为人父母的智慧。

点个赞吧,希望我们的男孩都能在父母祝福的目光里奔向美好、自由的未来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mb01
广告服务

推荐

回放
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