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| 热闻 | 国闻 | 油画 | 书法 | 工艺 | 摄影 | 篆刻 | 鉴赏 | 收藏 | 版画 | 紫砂 | 民间 |
在语言历险之中的奇思异想

发稿时间:2017-04-21 10:53:17 来源:

在语言历险之中的奇思异想

《梦中佳人至庸女》 (爱尔兰)萨缪尔·贝克特 著 朱雪峰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2月

这是一本颇为奇特、怪异的书,无论是叙事风格,还是语言形式,修辞、句法或是特立独行的标点和缩进,都堪称“奇思异想”。这种特质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出来。比如第一章节,总共有两个段落,第一段的缩进形式是顶格,而第二段却是缩进了四个字符,乍一看还以为是编辑或印刷事故。但接下来我们会发现,这种形式在书中俯拾皆是。这是贝克特的“花招”。

不仅如此,书中偶尔还会出现一些“一气呵成”的段落,中间没有一个标点符号。这一点在贝克特的后期小说《是如何》中,被发挥到了极致——不只是某个段落,而是通篇如此。

在这部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中,贝克特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语言,比如法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、拉丁文、西班牙语等,书中遍布各种“外语”词汇和短语。贝克特甚至还发明了很多新的词汇和短语,比如各种自造词、合成词、谐音词、变音词以及故意误拼的词等等。从文本形式上看,贝克特似乎特别沉迷于这种挑战句法陈规的语言历险。

从这些特立独行的“花招”中,我们可以看出詹姆斯·乔伊斯的影子。1928年秋天,贝克特在朋友的介绍下结识了当时客居法国巴黎的乔伊斯,并将之视为文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的导师。自此之后,贝克特与乔伊斯经常相聚,或是在乔伊斯的家里,或是在某个咖啡馆、饭馆,或是一起去参加社交活动。那时候的巴黎正充满着各种先锋文艺运动或各种“文字革命”,而乔伊斯也正忙于写作一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《芬尼根的守灵夜》。当时作为乔伊斯助手的贝克特对这种写作风格和语言探索极为激赏,并“逐渐喜欢上了文学创作,尤其是形式试验”。

作为贝克特“形式试验”的一枚重大成果,《梦中佳人至庸女》被他称为“我的奇思异想收纳箱”。书中主要围绕年轻人贝夸拉的爱情历险,尤其是在几个女人之间的爱欲纠缠展开了狂放、恣肆的想象与叙述,同时以梦幻般的节奏,描绘了贝夸拉在欧洲大陆的旅行。而在这“历险”的途中,不时贯穿了贝克特的自传性美学思考和艺术体验,甚至也预示了他未来逐渐形成的写作形式:“我在说某种你拥有但又不能懂得的东西,那种类似于兰波和贝多芬表达过的不连贯的连续统一体。这两个名字是突然想到的。在他们的陈述里,字词的作用只是为了界定一种现实,也就是沉默的疯狂领域。”

这部小说繁丽而丰盛,甚至可以说是一首“能量的狂想曲”。它并不容易阅读,那些试验性的句子,彰显着言语的躁动与撕裂,制造出了某种烦闷与凌乱。然而,它确实彰显了贝克特的语言天赋和文学才华,及其高妙的智力和非凡的洞察力。在这部早期作品中,可以看到贝克特后来小说、诗歌和戏剧的精神之源。

标签: 奇思 之中 语言

责任编辑:mb01
广告服务

推荐

回放

-->

--> x